完美的電紙書并不存在:我的Kindle與Kobo使用心得
在 2023 年討論電紙書的感覺多少有點奇怪:在移動設備參數直逼甚至超過電腦的時代,大多數電紙書的參數可憐到沒法看;在科技公司鼓吹「移動辦公」,努力把移動設備打造成「左手工作,右手生活」的多面手(有沒有完全成功先不論) 的當下,電紙書卻只是老老實實地承擔著「通電的紙書」的單一角色。
但當我在年初把老驥伏櫪 8 年之久的 Kindle Paperwhite 3 替換成 Kobo Libra 2 并使用了半年(沒有一次拿來蓋泡面) 后,我發現看似「老古董」的設備其實有它挺直了腰桿存在的理由。同時,Kindle 到 Kobo 的轉變又勾起了一些古早的回憶……
從電子設備的角度來看,服役 8 年的 Kindle 說是「又不是不能用」都有點對不起它現在的狀態。誠然,歲月在它的續航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運行的速度,高情商的說法是「模擬看紙書的體驗」,低情商的說法就是「慢」。但用 Kindle 能舒舒服服地看書嗎?90% 的情況下,能。
找書
往 Kindle 上放書基本上有兩條路:官方的和私人的。
很可惜,中國的亞馬遜已經關了,但其他地區的亞馬遜賬戶還是能從相對應的亞馬遜商城買書。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官方商城主要就突出一個便捷:只需要有網絡,找書 > 購買 > 看書的流程一氣呵成,同時也無需擔心排版等問題。Kindle 商城中其實有不少免費的書,同時 Kindle 版的書價格肯定是比實體書要低一些的。最主要的缺點還是「能不能找到」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冷門書籍。但很可惜,對于大多數國內的用戶來說,這條路在本段的第一句話就被官方封死了。
第二條私人的「找資源」的路子,細分又有兩條小岔路。大多數的電子書資源都是epub格式,但由于 Kindle 支持的是 azw3,mobi,txt 等格式,就需要用到例如 Calibre 等軟件先把 epub 轉成 azw3 之后再放到 Kindle 上。大多數時候這種轉換都沒什么問題,但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的質量。此外,Calibre 對于中文的支持并不能說是 100% 完美:中文的文件名會變成英文的拼音,強迫癥用戶就得在轉換之后再手動更改文件的名字。
如果你嫌用 Calibre 轉換再拷貝到 Kindle 上過于麻煩,也可以選擇郵箱的方式:每個 Kindle 賬戶都有一個對應的郵箱地址,只要把 epub 文件用郵件發送到這個地址(不帶郵件主題,只帶一個 epub 文件附件),在 Kindle 聯網的情況下,亞馬遜的服務器就會把 epub 轉換成 azw3 之后放到 Kindle 上。
但上帝在打開一扇窗的同時,怎么會不把你的門鎖上呢?這種方式用便捷換取了穩定:不是所有的書都能被轉換,親身體驗差不多 3 本中有 1 本就會轉換失敗,但這本去 Calibre 里就能轉換成功。
總結一下,找書的層面,官方商城購買的方式已經被封死;私人找資源的路子雖然相對有點麻煩,但習慣了之后也是比較順手的;亞馬遜也同時提供了一條便捷但又不算 100% 穩定的路徑。
圖源:unsplash
看書
先來說一說 Kindle 系統的體驗??傮w來說,Kindle 的系統給我一種電紙書中的 iOS 的感覺:總體的設計比較合理,但能自定義的地方不多。與此同時,又帶有一些亞馬遜的特色元素(貶義)。
簡潔的系統還是比較容易上手的。在閱讀的界面里,只要是 azw3 格式的書,就可以更改字體(包括大小和粗細)、行距和頁邊距等等。如果把第三方字體文件放到 Kindle 上也可以使用。長按查看詞典/高亮都是常規操作,流暢性的表現總體也符合期待。至少在 Kindle Paperwhite 3 上,由于屏幕還是下凹的設計,字體顯示非常清晰,比起一體平面的屏幕更接近紙書的觀感。
但人生總有三件事是躲不開的:納稅、死亡和亞馬遜的廣告。休眠后封面上的廣告造成了巨大的割裂感,一下子就從「紙書」的觀感中醒過來了;系統的首頁用巨大的版幅向你明示「快來 Kindle 商城買書吧」。也許有的用戶并不介意這些,但我購買電紙書的初衷就是找一個能最大程度模擬紙書的設備;我買的實體書大概率不會在封面上印著廣告,并在翻開來的時候催我去新華書店買買買吧?(笑)
同時,Kindle 的自定義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字體的調整都是一格一格的,精細化的調整是不存在的。想要關閉點按翻頁,只允許滑動翻頁來防止誤觸?夢里什么都有。再加上沒有翻頁鍵的設計,如果翻頁比較快的話,手指經常反復移動還是很容易疲勞的,尤其是在躺著看書的情況下。最新的 Paperwhite 5 又把邊框變窄了,從此大拇指更加無處安放。
最后還有一個寒冷地區需要面對的問題:翻頁速度。春秋季的翻頁速度即使是8年老設備也可以接受,但在接近 0 度的冬季,我甚至體驗過半分鐘才翻過一頁的尷尬。雖然 E-ink 屏幕由于運行原理多少都會受到低溫的影響,而且也不知道 Paperwhite 5 有沒有在這方面有所提升,但半分鐘翻一頁實在是超過任何人的忍受極限了吧。
總的來說,Kindle 的顯示質量算是上乘,也有一定的自定義空間。但它的自定義也像 iOS 一樣充滿了限制,同時用戶也要面對廣告和低溫下的龜速。
由于 Kindle 年事已高的續航、束手束腳的自定義、缺失的翻頁鍵和古典的 micro-USB 接口,又只想要一個純粹的電紙書設備,春節期間最終選擇了 Kobo Libra 2。在使用了半年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看似完美的設備是不存在的,使用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并不斷忍受最終達成妥協的旅途。
找書
如果 Kindle 找書有兩條路,那 Kobo 只有1.5條:半條官方的和一條私人的。
為什么說官方的是半條呢?因為中文書的資源約等于沒有。Kobo 上購買中文書的體驗有多差呢?搜索《紅樓夢》,結果第一條是毫不相關的英文書,第二條是漢語閱讀理解,第三條是《我最美的夢鄉》——確實,在Kobo上想找中文書只能在夢鄉里了。
但我相信買 Kobo 的人里十個有九個都不會是因為 Kobo 的官方商城。在「自己找資源」這條路上,Kobo 可以說是幾乎沒缺點了:除了 azw3 這個 Kindle 自家格式外幾乎支持所有的格式;用 Calibre 把 epub 轉換成 kepub 更可以讓速度更上一層樓??梢哉f,只要能找得到資源,基本上就可以放到 Kobo 上看。
一句話:把 Kobo 的官方商城當成不存在之后,就會發現 Kobo 對于各種格式的書幾乎來者不拒,非常便捷。
看書
Kobo 的看書體驗不可謂不一波三折。如果把 Kindle 的系統比作 iOS,那 Kobo 的系統更像是早期的 Android,在開放性上深得人心的同時,在穩定性上讓人崩潰。
首先是幾乎可以無視的廣告:休眠時可以直接展示書的封面,從體驗上來說更像是一本書了。系統界面也沒有什么上手的成本,甚至還有「滑動邊緣調整背光亮度」這種趁手的小功能。字體的自定義比 Kindle 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基本上屬于「你想調整的都能調整」。與此同時,屏幕沒有隨大流地走上一體屏的道路,下凹的屏幕保證了通透的觀感。翻頁鍵的加入更是直接升華了使用體驗,大拇指再也不用來回挪動了。此外,電源鍵在背面的設計也防止了有的用戶小拇指托住底部的時候的誤觸。
但隨著使用的深入,問題逐漸開始顯現了。首先是系統的卡頓:無論是打開設置,還是在閱讀界面中打開字體或亮度的調整面板,整個系統都會在一兩秒之后才有所反應——這絕對不是一臺 21 年秋才發布的次旗艦閱讀器該有的水平。更加離譜的是,當按下電源鍵睡眠或喚醒時,能明顯地感受到一秒的固定延時:睡眠的時候屏幕已經顯示圖書的封面(暗示設備已經進入睡眠了),但是背光在一秒之后才關閉;喚醒的時候則是反著來。
卡頓的問題尚可忍受,但系統穩定性如果完全沒有保障的話那就真的是讓人頭大了。半年內我已經至少遇到 6 次,書看到一半 Kobo 就直接卡死,無論是觸屏還是翻頁鍵都毫無反應,等了半分鐘之后要么它自動重啟,要么得自己長按電源鍵強制手動重啟。問題是一旦卡死重啟過,Kobo 的數據庫就會莫名其妙的損壞:所有目前的看書進度都會丟失,有時候甚至會丟失一部分書籍,連接 Calibre 之后也會提示數據庫出錯,只能重新登錄 Kobo 賬號然后再手動更新每本書的進度才可以。
Reddit 上反復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下面不停有人說是因為書的文件是損壞的;可同樣一本書放在 Kindle 里面就看得好好的,這種觀點看起來并沒有什么邏輯。設備的數據隨時穢土轉生,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就來到了最接近早期 Android 的使用體驗部分:第三方定制系統。
圖源:unsplash
看書 2.0
半年使用過后,我對于 Kobo 的硬件其實是相當滿意的:顯示質量上乘,該有的都有,按鍵舒適,白色的外觀也深得我心;另一方面又感嘆軟件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半年內已經兩次自動系統更新,卻感受不到任何的提升。終于在又一次卡死之后,我決定嘗試一下安裝 KOReader。
KOReader 和 Kobo 自帶系統之間有點像早期的第三方定制 ROM 與官方安卓的關系。早期的 Kindle 也可以安裝 KOReader,但最新版本的 Kindle 系統已經堵上了所有的越獄漏洞。Kobo 在這方面還是比較良心,并沒有阻止第三方 ROM 的安裝。
KOReader 的維護人員也已經開發出了一鍵安裝的腳本,只要把 KOReader 的壓縮包和腳本下載到電腦上的同一個文件夾里(例如直接留在「下載」文件夾中),把 Kobo 連接上之后,直接跑腳本就可以了。打開之后從 Kobo 的主界面右下角就能直接進入 KOReader。
神奇的是,在 KOReader 里,之前遇到的軟件的問題通通消失了:打開設置,調節亮度等都沒有延遲,睡眠和喚醒也是神速,看書也完全沒有卡死,之前在 Kobo 系統上點開之后必卡死的書也看得絲滑流暢。Kobo 系統之前打字的時候按鍵按一次就會留下殘影,非常影響觀感,這個問題在 KOReader 里也消失了。
此外,KOReader 的文件管理系統就像是電腦的文件夾,這樣哪怕把 Kobo 連上電腦之后直接在里面挪動書籍,也不會導致系統無法識別書籍(是的,Kobo 里面一旦你連上了電腦然后移動了書,例如新建一個文件夾然后把書放進去,那 Kobo 就會在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報錯)。
截至目前,KOReader 已經使用了三周有余,沒有遇到任何穩定性的問題。
在 2023 年,購買電紙書的人應該是越來越少了,購買 Kindle/Kobo 然后自己找資源的人大概更少。從 Kindle 跳到 Kobo 之后,我主要的感受就是:Kindle 就像是一個舒適的監獄,不會出錯,但有什么不舒服的只能忍著(畢竟 Oasis 這種次旗艦產品現在都還是 micro-USB 呢);Kobo 的硬件有多么贊,軟件就有多拉,幸虧有 KOReader 這樣的第三方系統,讓硬件工程師的汗水沒有白費。
如果在現在,有自己找資源看書的朋友在 Kindle 和 Kobo 之間糾結的話,個人還是會推薦 Kobo,搭配上 KOReader,應該是很難后悔的。
原文鏈接
https://sspai.com/post/8121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少數派”(ID:sspaime),作者:上課不倒下的小杰瑞,責編:Microhoo,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