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hone 14要革SIM卡的命?但中國卻可能享受不了.....
作者:Levin
物聯網智庫 原創
導讀
不過,蘋果一邊賣著“天價”的取卡針和卡槽,另一邊卻一直還想“革了SIM卡的命”。
近日,有消息稱iPhone 14的部分型號將徹底取消實體SIM卡槽,完全改用eSIM虛擬手機卡。雖然從iPhone XR開始,蘋果手機開始支持eSIM,但還只是單卡eSIM,到了iPhone 13系列時,雖然支持雙卡eSIM,但依然保留了實體SIM卡槽,而徹底取消實體SIM卡,目前還沒有手機廠商這么做。
其實,取消實體SIM卡槽的想法,喬布斯早在第一代iPhone研發時就已經想到,那時eSIM相關的技術甚至都還沒出現。據“iPod之父”透露,當時喬布斯就告訴正在研發第一代 iPhone 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我不想在它上面再挖一個洞。”
而經過了14代的產品迭代,喬布斯的愿望終于有望真正達成。
eSIM好處多多
1991年時,德國捷德公司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張SIM卡,并賣了300張給芬蘭運營商Radiolinja,標志著SIM卡的正式問世商用。
不過,SIM卡并非是天然存在于手機上的。在最早的“大哥大”等模擬移動電話以及CDMA電話上,并沒有SIM卡的存在,手機終端與號碼屬于強綁定,想要更換號碼就必須把手機一起換掉。
之后,GSM研發了SIM,即SubscriberIdentityModule(客戶識別模塊),能將手機號的信息存于SIM卡中,從而實現了機卡分離。自此,換號碼不必再換手機。
此后,eSIM便成了SIM之后的全新發展方向。而eSIM中的字母e代表“嵌入式”(embedded),eSIM是一種直接嵌入設備中(焊接在PCB板上)的可編程SIM卡,即eSIM永久是設備的一部分,使用eSIM的手機等設備也無需配備SIM卡槽。與SIM 卡一樣,eSIM 卡也有唯一的標識符,這意味著它的工作原理與標準的SIM卡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切換運營商時不必再用取卡針來換卡,而是通過網絡推送新的配置信息到終端設備上。
從這段大致的發展歷程來看,eSIM的出現確實是一種必然趨勢,也能為用戶帶來更加便捷的體驗。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換號時不需要再用取卡針換卡,但使用eSIM所帶來的好處還遠不止于此。
從硬件方面來看,SIM卡雖然體積不大,但算上卡籠、屏蔽罩與退卡結構,在寸土寸金的手機空間內占據了不少的分量。而當取消了物理SIM卡和托盤之后,智能手機廠商可能會利用這空余出來的空間來增加手機的電池容量,甚至改變芯片的排列與設計,為手機增加更多的功能。
同時,手機上的開口更少也意味著更好的防潮、防水與防塵保護,降低故障發生的概率,而且實體SIM卡在長時間使用或多次插拔后往往會出現接觸不良的情況,eSIM由于是嵌入式芯片,因此具備抗震、耐高溫、穩定性更強等特點,比實體SIM卡更加耐用。在某些情況下,eSIM的使用還可能使設備變得更小,對于智能手表等對空間和重量要求較高的設備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傳統SIM卡是將卡的生產和運營商數據的生產同時進行,即在卡生產中寫入SIM卡的運營商數據(如ICCID、卡號、token、PIN等),而eSIM卡則是將硬件設備的生產與運營商數據分開的,先是將硬件設備芯片生產完畢,之后用戶使用設備時通過空中寫卡的方式下載運營商數據至硬件設備。
eSIM可編程的特性也使得其能對同一個硬件設備進行寫入以及清除,同時還可以讓不同的設備綁定相同的號碼。而不論是SIM卡還是eSIM,其本身都只是一個帶有存儲功能的芯片,在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與之對應的虛擬的號碼資源。對手機用戶來說,這意味著其可以自由切換運營商,可以用雙卡在工作和私人用途之間進行切換,也可以用eSIM來方便切換運營商并區分不同號碼接到的電話、短信等,同時也不需要再進行注冊、銷號再入網等復雜的過程。
不僅如此,如今的手機號碼對應的已經遠不止最基礎的通信功能,還可以綁定不同的APP來作身份驗證,甚至不同運營商的號碼還綁定了不同的互聯網服務。在此情況下,eSIM的使用或許可讓用戶在未來可以靈活的選擇或者定制不同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功能,按需使用,用完即走(切換),而不再是死板的固定費用訂閱。
中國用戶為啥享受不了?
這聽起來這對消費者完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兒,但大家可別高興的太早。
即使海外版的iPhone 14真的如傳言一般在未來完全改用eSIM,但在中國短期內肯定上不了,國行版肯定還是會有實體SIM卡槽。
猶記得去年8月,雷軍在發布小米MIX 4的同時還宣布了一項全新的隱私保護功能——即原有的SIM卡被取出后將啟動防丟失功能,手機自帶虛擬SIM卡會啟動并發出定位信息。
這項聽起來十分實用的功能,卻在手機發布后一周之內被迫叫停,理由是小米提供的無卡聯網服務技術方案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尚未獲準在手機產品中應用。
既然eSIM好處多多,既有廣闊的應用場景,而且在技術實現上也沒有太大的難度,那為什么卻遲遲不能在手機上快速推進呢?這其中的關鍵還是得看運營商同不同意,監管層點不點頭。
對于運營商來說,每個手機號用戶在每個月都會固定繳納一筆套餐費用,不必擔心逾期,甚至還會偶爾支付更高的費用,這對運營商來說是一筆極其優質的現金流,因此,牢牢抓住每個號碼對應的用戶是保住這項現金流入的重中之重。用戶想要“攜號轉網”尚有很多阻礙和限制存在,更不用說eSIM還做到可以非常方便靈活的切換運營商,這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運營商的根基,或許觸碰到這塊運營商核心資源的“蛋糕”,才是eSIM卡在手機上遲遲無法推進的真正原因。
早在2015年,蘋果首次宣布在iPhone中內置eSIM卡時,“這將激怒全球移動通信運營商”等類似的言論就已經出現。顯然,運營商誓要將用戶黏性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非常抗拒把選擇的權利交給蘋果等手機廠商或用戶本身。因此,即便國內外運營商中已有很大一部分在積極推動和布局eSIM,但也都是專注于物聯網終端,在手機終端方面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也有媒體表示,沒有想到消滅水貨走私iPhone的不是執法人員,而是蘋果取消實體SIM卡槽。不過,一想到當年專為海外版iPhone推出的卡貼以適應國內的移動網絡,或許以后還會出現為了讓非國行手機有信號而生產的“智能通信手機殼”也不一定。
eSIM更廣闊的未來或在物聯網
相比于手機,eSIM在可穿戴設備上推進的速度要快了許多。顯然,可穿戴設備的內部空間要比手機珍貴的多,特別是在電池技術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2015年時,三星推出的Gear S2智能手表是首款成功使用eSIM的商業化設備,甚至早于eSIM標準推出的時間(eSIM標準第一版于2016年3月發布,第二版于2016年11月發布);蘋果也在其Apple Watch Series 3及此后的產品中加入了eSIM功能,此外,從第三代iPad Pro開始,新發布的iPad也都支持了eSIM;對于國內廠商來說,華為Watch 3、OPPO Watch 2等都有eSIM版本。當智能手表加入eSIM后,才可以擺脫對手機的依賴,真正成為一個能夠獨立使用的終端設備。
目前,智能手機的市場已經飽和,從出貨量來看甚至還有下跌的趨勢。但萬物互聯的時代才剛剛開始,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紅利期和未來最大的增長點。而eSIM更大的受益者和更廣闊的市場,其實是更多的物聯網設備,這也極有可能是未來的“戰場”。從eSIM市場出貨量的預測來看,消費類電子產品、機器對機器(M2M)通信、物聯網(IoT)會是eSIM的三大主要應用場景。
2018-2023全球eSIM市場出貨量預測(圖片來源:ABI Research)
對此,業內資深專家寧宇也曾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物聯網是以物體作為通信連接點,與人人相連的傳統移動通信相比,在業務模式、技術特征等方面有很多不同,場景模式相對單一。發展比較好的物聯網業務,不僅需要功能方面的創新,更是在運營方面作減法,通過降低成本方式獲得更多客戶、更高收益。比如,有的并不需要移動,有的并不需要雙向通信,有的實時性要求不高,如果針對性地制定業務流程、市場策略和資費價格,很容易形成對傳統移動通信的"降維攻擊"。因此,對于彰顯個性化特征的物聯網來說,如果能在不換卡的情況下,更換提供服務的運營商,就能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空間。
1.《Apple SIM會讓運營商抓狂嗎?》,尚儒客棧
2.《小米致歉:因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小米MIX4防丟模式剛發布就被叫停!》,物聯網智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物聯網智庫”(ID:iot101),作者:Levin,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