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圍城下,“楊康”出門會是2023年餐飲行業的曙光嗎?
“以前只是沒客人,解封后連員工也沒了,外賣也沒人接單”,而暫時閉店,已然成為了許多餐飲人感慨后不得已的選擇。
防疫政策放開后,餐飲人并沒有迎來翹首以盼的全面“大反彈”,反而在????群肆虐下面臨著于客人居家、員工休假、騎手越來越少的難題。
反觀率先解封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各大城市,疫情感染逐步走向高峰,但仍然可以看到逐漸回復的客流,主要圍繞重點商圈內的社交性以及剛需性餐飲,如火鍋、面食、小吃等。
復蘇必然會成為當下餐飲行業的主基調,而當下的亂象無疑是黎明前的暫痛,距離全面復蘇仍需時間。
行內的想出去,行外的想進來
據雀巢與美團近期聯合發布的《2023中國中式餐飲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餐飲總營收2萬億元,同比下降7.7%,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降為9.5%。
圖源:《2023中國中式餐飲白皮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22年以來,疫情反復+多點散發的狀況給餐飲行業帶來了較大影響,加之就業壓力、原材料及物流成本上漲、通脹壓力等因素,2022年餐飲行業的生存難度甚至高于2021年。
與之相反的是,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餐飲相關企業新注冊量為334萬家,同比增長34.8%;2022年前9個月,餐飲相關企業新注冊量為257.5萬家,同比增長7.4%。這一統計數據顯示了餐飲人們對行業回暖的信心。
數據來源:企查查
另一方面,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28日,今年以來餐飲相關企業共注銷、吊銷49.5萬家,僅上半年統計數據就超過了2020年全年,行業淘汰率持續加大。
行內的想出去,行外的想進來。
2023餐飲行業大方向何去何從
往回看3年,經濟環境復雜(國內外)、疫情反復且多點散發、就業壓力下的消費低潮……在眾多「不確定性」的陪伴下,中國餐飲業正悄悄變化中即將迎來2023。
餐飲行業的2022年必然是難的。但困難的同時,餐飲人們亦顯示出對行業回暖十足的信心與強大的韌性,仍有一些品類/品牌逆勢增長。
現實是歷史的重演,2022年的市場矛盾中也展現出餐飲生存與發展的一些規律。在此,我們總結分享幾個趨勢供餐飲人參考。
l全渠道發展,雙主場到全域交付
去年美團喊出了“堂食+外賣”的雙主場概念,反觀現在已然不再適用。疫情反復的2022給餐飲人提出了新的考題,而答卷是:線上線下雙主場,堂食+外賣+外帶+零售全域發展。
疫情的反復加速了餐飲主戰場布局的變化。試想一下,原本每年12個月的堂食生意被壓縮至8個月,甚至6個月,房租、人工、物料等成本是不變的,其中的空白如何填充?
由此,線上逐漸發展成主場,搭配相應的數字化工具,形成了當下流行的堂食+外賣+外帶+零售等多業態經營。
l數字化成為餐企應對不確定性的必修課
還記得今年刷屏的劉潤年度演講,其中提最多的莫過于「不確定性」。在總結處有一句:“規劃,就像是河床一樣,讓浩浩蕩蕩的趨勢之河,為人所用,而不是與人為敵”,而固化規則、承載規則的工具,是數字化。
持續3年的疫情讓餐飲人重新審視自身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重新評估自身在疫情的不確定性中的經營能力。業務在線成為必然,數據在線緊隨其后,用數字化真正讓門店在線、消費者在線、供應鏈在線,成為餐飲發展的必修課。
l工業化餐飲,以預制菜打造效率生意
今年餐飲最火的關鍵詞莫過于「預制菜」。在門店端,中央廚房+預制菜,搭配標準化的系統工具,這一組合能極大的提升門店運作的效率,給予餐飲連鎖化更大的可能性。于零售端,從疫情期間叮咚買菜、盒馬等生鮮配送平臺的增長可看出其火爆程度。
l供應鏈數字化,追求效率提升和總成本領先
對于連鎖餐飲而言,無非做消費者生意與加盟商生意。疫情反復的不確定性要求連鎖餐飲的供應鏈擁有更強大的靈活性與補給效率。尤其是加盟模式餐飲,核心競爭力在于讓從生產到銷售的鏈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趨勢只是往期經驗的總結?;貧w標題的疑問,“楊康”出門會是餐飲行業的曙光嗎?大環境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照到每一個餐飲人身上,能迎來多少,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確定的是,如您想要尋找共同應對不確定性的數字化伙伴,歡迎聯系我們。
作為聚焦于為連鎖消費品牌提供由訂貨供應、終端零售到私域會員的全鏈路賦能數字化伙伴,睿本云致力于讓連鎖更簡單、讓品牌更生態。截至目前,我們已服務了包含陶陶居、虎頭局、御品軒、森馬、舒客、環亞等兩百多個品牌。 我們也希望借助深耕行業多年的經驗積累,幫助更多品牌在2023的不確定性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確定性。